本篇文章1385字,读完约3分钟
三年前,余轻车简从,带着跟随他多年的机要秘书来到上海。后来,他在上海遇到了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比如举办世博会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他也面临着执政危机的考验,比如“11.15上海大火”、闵行大厦坍塌事件、钓鱼执法事件。“十二五”第一年,面临着提高上海经济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全国、率先改革的历史使命。
面对上海的经济转型,肩负着改革实验场的重任,余和他的同事们任重道远。
重新安置
余一上任,就面临着上海经济转型的问题。
2008年上半年,上海经济运行依然平稳,但2008年下半年,上海经济走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进出口继续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和就业困难。特别是当时上海正处于自身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挑战和传统矛盾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为了应对上海经济的快速变化,2009年年中,上海市政府召开了几次研讨会,邀请了国务院各部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等机构的许多智库寻求对策。
“由于上海特殊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中处于双面出击的劣势。不仅虚拟经济被全球金融危机迅速缩小,实体经济也被全球需求下降明显放缓;不仅制造业受到影响,港口、交通等功能性服务业也受到较大冲击;它不仅面临着自身经济转型的挑战,也面临着外部冲击的挑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特邀学者介绍,俞郑声用“天上下着雨,赶紧打伞”来形容当时上海经济遇到的困境。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上海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20年来,上海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上海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不允许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所以上海未来投资会回落到较低水平,上海未来经济只能适度增长。在此前提下,上海应更加注重转移方式和结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推动上海经济新一轮转型。”中科院学者说。
作为上海的统治者,于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于2008年,提出了上海新的发展理念:“目前,上海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同时,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对全国具有导向作用的产业,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强R&D实力,并不断获得新的优势。发展,两者是并行的。”
当时,世博会进入了建设的关键时期。于提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会筹办工作有序运行”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到2009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18年了,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在俞的推动下,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对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上任后第一次更换政府时,就要求中央政府派一位懂金融的副市长到上海工作。此人是涂光绍,现任主管金融的副市长,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2010年10月31日,当黄浦江两岸绽放出绚丽的烟花时,“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成功闭幕。当年年末,上海经济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全年GDP达到16872.42亿元,增长10.3%,得到恢复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俞式风格”担改革“二次领跑”重任
地址:http://www.fozhu315.net/fhxw/4589.html